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

《吾国教育病理》是大龄愤青郑也夫的一本书,介绍了他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看法,我看过很多人抨击中国教育,但是这是第一个系统、理性且有理有据的批判。 对于书里30%的内容我并不同意,但并不影响我认同郑也夫的几个核心观点,以下归纳一下。

最大胆的理论——计划生育

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辛苦?为什么中国学生创新能力差?为什么高考竞争如此激烈?

作者给出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计划生育政策!推导过程也不复杂。

计划生育导致一个家庭的未来都只能赌在唯一的一个孩子身上,在这个出路并不多的中国, 必须逼迫孩子走上高考的独木桥。而高考的特点是以文理分科、脱离实际应用、考察记忆能力大于综合能力。

如果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,那么父母就可以有选择的让子女从事不同事情,也许是考大学、考研究生、 也许是从事艺术、也许是较早从事工作。

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,父母当然更倾向于这些选择之中最有可能获取大量回报的(高考),由此导致高考人数高居不下的同时, 孩子也往往不能从事感兴趣的事(往往回报低)。无论从这本书还是自己的经历,我都认为兴趣对学习是十分重要的,可以说是第一动力。

本书中有一个新颖的观点,计划生育逼迫家中只有一个女孩的家庭必须重视女孩的教育,间接提高了女性的能力

兴趣

兴趣带来的学习动力我是深有体会的,我现在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,就是因为我5岁的时候去一个叔叔家见到了小霸王游戏机,然后我父亲给我也买了一台,然后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五笔和打游戏,慢慢走上了计算机这条(不归)路。

以上这些都没有老师辅导,完全是兴趣在驱动我。而这样的例子我相信有很多。

而现在的中国教育就是在磨灭人的兴趣,逼迫孩子花时间在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政治之类的课程上,并不是说这些学科没有用,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些感兴趣。

虽然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提倡减负和素质教育,但是到现在都没搞明白啥是素质教育?就是不考试了吗?

如果说学校的美术、音乐、体育、劳动技术、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,我初中就没了美术和音乐课,高一没了劳技和信息技术,高二没了体育,更别说即便课程表有这些课,也会被各个主课老师给占用。

读了这本书后,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:让每个爱画画的孩子都不因升学而放弃。

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不支持的,语数外总计450分,综合300分,美术、音乐、体育0分(暂不讨论艺术生),考生和家长也会按照分的比例安排学习的时间。高考前逼迫孩子放弃兴趣,将时间花在主课上。

艺术生

虽然肯定不是100%,但是我接触到的很多人选择艺术考试的原因是分数线低,并不是因为真的对艺术感兴趣。 当我问学艺术的朋友毕业后什么打算,得到的不过是报考公务员、当老师、再考别的证书从而转行。 选择考艺术不过是学生和家长退而求其次的选择,至少最后也是本科文凭。

本是想给那些真正爱好艺术的人一条更方便升学的路,但是现在走这条路的人几乎都不是爱好艺术的人。

对于学生,不过是从强制学习各种主课,变为了强制学习艺术。

为什么这么迷恋本科

简单来说是因为本科学历是现在社会、公司普遍认可、招聘门槛,每个人会说自己不歧视学历低的人,但是真正招聘的时候为什么还是要限制学历?高尚的人格哪里去了?这就是歧视!本科学历就是现在社会平均的歧视分界线。

两个问题:

招聘的学历限制会让很多人完全失去好公司的面试机会(更不用说工作机会了),太不公平了。

在学历低的人中也有精英,公司限制学历就丧失了招到这些人的机会。

回答:

公司从来就不是学校,不是慈善机构,公司不仅要盈利,还要高效的盈利。不限制学历会让招聘工作量大幅上升,但是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收获。

在现在的中国社会里,本科和大专的差距不是好坏,是有无的区别。家长自然逼死孩子都要让孩子越过那条歧视分界线。

未来,40岁是不是还不能毕业

高等教育的普及让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手段日趋严苛,从识字、专科学历、高中学历到现在的本科学历,到硕士学历也指日可待。同时我还见过私立学校在升学时,要求学生会各种特长,所以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。教育渐渐变成了一场竞赛。

我接触过的高学历的朋友,大部分都确实都很有才华,我并没有感觉到高学历低智商。但是,

是因为他们读了博士才聪明吗?还是因为他们本身聪明,但是必须多读几年拿文凭?

高等教育里的知识真的那么有实际价值吗?

那些知识必须花2-4年吗?在公司中学不到吗?

教育竞赛最可怕的后果是:强迫学生学了大量脱离实际的知识,只是为了选拔更会学习的人。正所谓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教的太少,而是太多。

英语那么重要吗

无论是英语还是计算机,我一直感觉中国的高中和本科教的太浅。特别是来到上海后我开始学英语,用了4年时间终于有所成,我感觉学了英语之后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,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才对啊。

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反应过来,高中的英语教的不仅不少,而且是多了。

对于学霸,学校教育无法满足他们。对于普通学生又无法让他们达到实际使用的程度,反而浪费了他们的时间,特别是之后的工作完全不需要英语。

这个理论并不是说英语不重要,只是说大部分人根本达不到实际使用的能力,甚至是没必要。(对你有用的事,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)

文理分科还是文理隔绝

在很多省份的高考采用文理分科,人为的将这个世界的知识分为了文科和理科。久而久之产生了文理隔绝。

很多人学生选择了理科之后就和历史、地理、政治完全告别了,甚至连文科基础知识都不知道。甚至因为理工科较好找工作而产生了“理科优于文科”的感觉。

反观文科生,从此开始惧怕理工科的知识,产生了“我不可能学会技术知识”的概念。

实际上大家道理都懂:文科和理科是不分家的,对于个人能力,互相都有促进作用。但是在强大的高考制度下,不免让很多学生丧失了这种综合能力。

在很多时代的瓶颈期的突破,都是因为跨学科的知识碰撞。甚至现在有很多创业思路都是基于跨行业跨学科的融合。受文理隔绝影响的人可能很难有这种灵感和意识。

三维行贿

郑也夫有一本书《三维行贿的民族》,也就是对官、对佛、对孩子行贿。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有前途,家族有面子,不停地”贿赂”孩子,希望孩子可以放弃自己的天性,变成家长和社会希望的样子。

我们在国内长大,受这种思想的影响,我们该怎么改变自己?

我们该如何培养下一代?

关于作者
一名软件工程师,热爱运动、英语和美食。希望大家在这里可以享用我的发现!